热线电话:0551-62628820
关闭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职场资讯 > 求职案例

陷阱较多的八大岗位

来源:工商联人才网 时间:2017-09-14 作者:gslrc 浏览量:

八类岗位分别是保险代理员、程序员、期货交易员、“计件制”员工、“见习”岗位、“应聘考试需买复习资料”的岗位、“上岗前先缴费培训”的岗位和“上岗前先汇款”的岗位。 就业专家表示,不法招聘单位较多地利用这些岗位,通过以下侵权手段牟取非法利益。

一是“偷梁换柱”招保险代理。

一家广告公司招聘“储备人员”岗位,但在面试中不断询问应聘者营销能力等情况,并介绍保险方面的业务。事实上,这家企业是代理一家保险公司招聘保险业务员,为吸引求职者而发布较为动听的岗位名称。对此,专家建议,求职者可在面试中多了解应聘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。

二是借招聘程序员“顺手牵羊”。

一家软件公司以招聘程序员为名,在“笔试”中要求求职者编写程序,8名求职者的试题各不相同,但8段程序恰巧合成了一个项目,考试结果则是无一人被录用。专家建议,在不能判断招聘方真实意图的情况下,求职者应注意自己留存一份劳动成果,要求招聘方签字证明,避免落入“智力陷阱”。

三是招聘期货交易员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。

施某到一家公司应聘期货交易员,公司表示当即录用,并要求他付2万元开户操作作为培训,待他付费开户后就不闻不问不予录用。

四是借计件制工种“趁火打劫”。

一家工具厂招用钳工,约定月工资为750元,根据计件数量支付报酬,在上海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后,工人提出加薪,但企业解释称“最低工资标准不适用于计件工”。专家提醒,员工可对劳动定额标准过高的企业向劳动部门投诉。

五是以“见习岗位”为名“浑水摸鱼”。

一家公司招聘网络管理员岗位,明确表示月薪为2000元,但招聘后却与员工签订“见习协议”,每月仅支付504元的“见习补贴”。专家指出,发布见习岗位的用人单位必须具有劳动保障部门见习基地资质,否则不得发布所谓的见习岗位。

六是以“考试需买复习资料”为名,实则变相售卖产品。

一家公司要求应聘者支付250元购买“公司资料光盘”,背熟后参加考试,考试合格方可录用。劳动者辛苦复习之后,却发现考试与光盘中资料毫无关系,白白花钱。

七是要求“上岗前先缴费培训”。

一家广告公司招聘档案文员职位,面试中要求应聘者先到某某职校付费参加培训,考核后合格方可录用,但培训结束后却告知条件不符、岗位已满,不予录用。

八是“无中生有”骗取汇款。

一家公司通过电子邮件欺骗上网求职者,告知“聘用你为经理助理”,月薪5000元,同时称“公司在外地,希望汇款200元至公司账号,表示应聘诚意”。求职者汇款后就再也联系不上这家公司。


分享到:
相关推荐
暂无相关推荐
客服服务热线
0551-62628820
工作日 8:30-17:00
关于我们
3+1服务
收费与推广
网站特色
咨询反馈
  • 客服中心
  • 常见问题
  • 职场指南
微信公众号
手机浏览

Copyright © 2009~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安徽省工商联职业介绍中心 皖ICP备05021802号-1  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306号

地址:合肥市淮河路260号 EMAIL:Job@gslrc.com

用微信扫一扫